街道穿刺計畫 Pricked + Street Project

Craft only exists in motion.

– Glenn Adamson

Craft is intextricably linked to performance, it requires the doer or peactitioner to undertake in the creation of an object regardless of its material composition. – Valerie Cassel Oliver

曾聖翔

曾聖翔:出門的刺繡

曾聖翔

曾聖翔:出門的刺繡

曾聖翔

曾聖翔:出門的刺繡

曾聖翔

曾聖翔:出門的刺繡

曾聖翔

曾聖翔:出門的刺繡

盧奕瑾

盧奕瑾:群眾塑造

盧奕瑾

盧奕瑾:群眾塑造

黃云

黃云:在棉絮中

黃云

黃云:在棉絮中

蘇峻弘

蘇峻弘:圍生

蘇峻弘

蘇峻弘:圍生

蔡瑞萍

蔡瑞萍:記憶連線

蔡瑞萍

蔡瑞萍:記憶連線

張峰瑜

終章:中華民國的島嶼穿刺

齊沛瑜

齊沛瑜:記憶的鬼魂

邱鈺軒

邱鈺軒:馬肉之手

I. 穿刺+街道

《穿刺+街道計畫》以手藝的「技術實踐」作為表演藝術的「行動過程」,將這個行動過程視為空間景觀、共同協作或作為街道事件的參與,「作品物件」將不僅僅是「材質」的技術操演,亦是作為行動中的表現要素。課程中,《穿刺+街道計畫》以兩階段進行,先以「纖維」材質的特性為出發點創作物件,接著結合街道、空間脈絡進行第二階段的創作。

課程:創作整合
讀本1:Craft Out of Action|Valerie Cassel Oliver
讀本2:Craft Performs|Namita Gupta Wiggers
材質應用:纖維、金工、陶瓷、設計

參與者:蔡瑞萍、鄭莉穎、葉子瑜、張峰瑜、葉佳茵、凃惠玟、蘇峻弘、曾聖翔、石宇佳、邱鈺軒、齊沛瑜、盧奕瑾、黃云、陳昱淳
刊物視覺設計:呂紹文

 


II. 大崎AR工作坊

「這風景看起來真像明信片。」

英國社會學者John Urry在《觀光客的凝視》(The Tourist Gaze)的所有章節之前,引述了這段出自維多利亞瀑布一觀光客之口的文句。這句看起來略帶諷刺的引述,或許可以指向「擴增實境」(AR)的某些性格:很多時候,我們並非透過身體去經驗世界,而是先透過媒體認識世界,再將這些身體經驗轉化為圖像成為媒體。「透過曝光他人去曝光自己。」這句話似乎已經不再是人類學者口中的反身性田野方法。藉由手機,我們將自己的日常生活「螢幕化」、將身體經驗「風景化」,無時無刻不在「觀光客的凝視」中,差遣自己將生活移動、將私事流通。擴增的是訊息,某些匱乏仍留在實境。因為如此,我們對「場所」與「地點」的理解,竟是從螢幕閃過的圖像經驗,去累積濃度不高的記憶。

如果擴增實境對「身體臨場性」的要求能夠在全球媒體化的暗面折射一點微光那麼或許,在「訊息擴增」但「實境離散」的精神地理中,能夠放置一些些具有身體量感的地方座標,連結實體的泥土、曬痕、汗漬與疲累,而不僅是圖像的目光掠視、科技的螢幕閃現。


「大崎AR工作坊」12/11(一)

《街道+穿刺計畫》與AR工作坊結合,讓參與者能夠透過空間調查、概念實驗、作品構成等創作過程,活化空間作為藝術教育現場,最後以擴增實境的技術為總體表現,完成混合式創作,也回饋給作品中連結的城鎮居民。

主辦單位:
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|藝術交陪:藝術行動列車計畫|
協辦單位:
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、大崎兒童圖書館、南藝創藝營造公社

講師:林建叡,南藝建築所畢業,大崎空間藝文工作室負責人
1:30-2:00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集合.活動任務介紹
2:00-4:00 任務資料採集
4:00-5:00 AR軟體操作

大崎AR工作坊

大崎AR工作坊

大崎AR工作坊

大崎AR工作坊

大崎AR工作坊

大崎AR工作坊